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推动金融机构加大对乡村振兴领域资金投放”。当前,我国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正面临科技创新融资缺口明显、产业转型金融工具适配性不足、农村改革与金融协同度偏低、风险防控体系薄弱等问题,亟须构建多层次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助力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夯实基础 构建农业科技创新金融支撑体系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农业科技创新是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但当前金融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的工具较为单一,金融促进农业产业科技化转型的潜力仍待挖掘。为此,亟须围绕“全周期融资支持、技术转化保障、跨境合作深化”三大维度,构建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适配农业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撑体系。
健全全周期融资支持机制。针对农业科技创新周期长、风险高的特点,建立覆盖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的融资支持体系。初创期,围绕研发资金短缺问题,设立国家农业科技研发母基金,以“政府出资、社会资本入股跟投”原则,联合多元社会资本组建农业科技创新专项基金,优先支持基因编辑、智慧农机、生物育种等实验室阶段重点项目。对符合条件的项目提供无息研发贷款,地方政府配套风险补偿金,降低技术研发试错成本。成长期,强化金融与产业资本协同效应。对获得A轮及以上投资的企业探索“银行跟贷”模式,商业银行按投资额发放长期低息专项信贷,简化审批流程,确保资金及时到位。建立“政—银—投—保”四方风险分担机制,缓解金融机构对技术不确定性的顾虑。成熟期,推动农业技术成果规模化应用。鼓励金融机构为农业龙头企业提供定向低息并购贷款,允许农业企业以技术专利、数据资产为增信质押物。探索以核心科技企业发行“技术扩散专项债券”、金融机构提供低利率并购贷款专项额度、保险机构提供并购保险等组合式融资,实现科技创新资源的规模性整合,加速技术成果产业化进程。
优化技术推广金融生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推广难度大,是制约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一大瓶颈,要通过金融工具创新,构建“风险缓释+市场化激励”双轮驱动的技术应用生态。强化政策托底功能。提升省级农业科技贷款风险补偿比例至50%以上,单项目补偿上限至1000万元以上,建立“中央—省—市”联动补偿机制,对国家战略领域项目额外追加补偿额度。推动农业保险与科技深度融合。推出“首购首用”综合保险,覆盖新型农机故障、技术适配失败等风险,财政按保费给予补贴,保费费率随企业技术应用覆盖率的提升而下调。探索服务订单证券化融资模式。允许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以新型农技未来3年订单收益为基础资产,发行标准化收益凭证,对投资者免征部分所得税,优先支持数字农业高频应用场景,为技术推广中介机构开辟新型融资渠道。
深化跨境农业技术合作金融配套。构建农业科技“引进来+走出去”双循环,以金融开放推动技术合作,构建内外联动的农业创新生态。优化跨境技术业务结算流程。将农业技术进口项目纳入跨境付汇“白名单”,压缩付汇周期,试点“区块链+跨境支付”平台,实现技术转让合同、海关通关数据与支付指令的链上自动核验,降低交易成本。破解农业知识产权跨境质押难题。联合国际权威评估机构建立农业专利跨境估值体系,允许以境外专利质押获取境内贷款,设立专项风险补偿基金,补偿因技术贬值导致的质押损失。推动海外人才“技术入股+股权激励”机制落地。允许外籍农业专家以技术成果作价入股,放宽持股比例,配套相应所得税优惠政策。建立跨境知识产权仲裁快速通道,压缩审理周期,为农业技术跨境流动提供制度保障与金融支撑。
协同发力 打造农业产业转型金融引擎
加快金融赋能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有助于推动新质农业生产要素聚集,助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但当前配套的金融支持措施仍存在工具单一、与绿色转型脱节、三产融合适配不足等问题,亟须以农业产业链绿色化、场景化为突破口,构建精准滴灌、多维联动的金融服务体系,打造农业产业发展的金融引擎,推动农业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融合化跃迁。
强化农业产业链金融赋能,穿透信用堵点。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链条复杂和主体分散的特点突出,传统产业金融难以覆盖产业链资金需求,需以技术赋能为抓手重构农业产业链金融生态。推广“区块链+农业供应链票据”模式,在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试点供应链票据资产证券化,允许核心企业签发电子票据并拆分流转至三级以上供应商,通过链上信用穿透解决远端供应商融资难题。对高值农业产业链推出“数据信用贷”,基于物联网采集的生产、物流、销售全流程数据构建风控模型,向链上企业提供信用贷款。创新“反向保理+动态监测”机制,由核心农业企业为上游供应商提供应收账款确权,金融机构按确权金额比例发放低利率保理融资,建立核心企业资产负债率、现金流等指标的动态预警阈值,防控系统性风险。
以绿色金融驱动低碳转型,激活“生态溢价”。推进农业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是农业新质生产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但绿色金融工具对农业低碳转型的适配性明显滞后,需建立“指标绑定—市场交易—风险托底”的绿色金融闭环体系。推广“低碳转型挂钩贷款”,将贷款利率与碳排放强度、有机肥使用率等指标动态挂钩。贷款利率随单位产量碳排放下降而下调,贷款额度随清洁能源使用率上升而上升。健全农业碳交易市场基础设施。健全农业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建立覆盖农田固碳、沼气回收等项目的MRV(监测、报告、核查)体系,允许企业将碳配额质押融资。推动更多农业碳汇项目纳入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市场,提升项目碳汇收益,增强市场主体参与的积极性。构建“保险+碳汇”风险缓释机制,开发农业碳汇价格指数保险,当碳价跌幅超额度时触发赔付,财政补贴50%保费,稳定市场主体预期。
构建三产融合场景金融,释放“乘数效应”。农文旅融合是延伸农业价值链的关键场景,但现有金融产品对融合业态的支持力度不足,农文旅项目融资成本高和满足率低的问题较为突出,需创新“资产打包—收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场景化融资模式。围绕现代农业产业园进行整园授信,探索“综合授信+动态评估”机制,将土地经营权价值、年均客流量、基础设施完备度等指标按一定权重纳入授信评分模型,根据评分灵活调整贷款额度及期限。推动农文旅消费资产证券化(ABS),以民宿预订流水、农产品展销收入等未来收益权为基础资产发行ABS产品,并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收益数据实时上链核验,提升投资者信心,对持有ABS的投资机构免征企业部分所得税。设立省级三产融合风险共担基金,以“政府发挥引导作用、金融机构提供专业服务、企业作为投资主体、社会资本积极参与”的形式,明确风险承担责任,对项目前期亏损按一定比例给予补偿。
保驾护航 强化农村改革金融保障
农村改革是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制度基石,但农村金融的发展往往滞后于农村改革。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创新乡村振兴投融资机制”,必须以土地金融破局、农村金融生态优化、区域协同为三大主线,构建农村改革、农村金融和农业新质生产力融合互促的长效机制。
激活农村土地金融价值,唤醒“沉睡资产”。当前农村土地流转抵押率低、抵押贷款不良率高等问题突出,引发大量资产闲置,需以产权改革与金融工具创新双轮驱动激活土地价值。一方面,深化农村产权改革,提升确权登记覆盖率,推广“确权确股不确地”模式,允许村集体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农业产业园等农业新质生产力培育主体,按“保底收益+按股分红”分配收益。另一方面,创新土地经营权证券化融资,将集中连片流转土地的未来收益打包发行资产支持证券(ABS),政府提供专项风险缓释金。创新土地信托收益权抵押贷款,允许信托公司以土地信托收益权为质押物向银行以优惠利率融资,激活土地流动性。
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疏通金融“毛细血管”。针对农村金融服务数字化程度不高和农村居民金融素养低等现状,以“移动支付+教育+风控”三位一体优化农村金融生态。全面推广“乡村振兴主题卡”,集成补贴发放、小额信贷、保险购买等功能,覆盖更多行政村。实施“金融素养提升工程”,编写农村金融乡土化教材,以短视频等形式开展培训,建立“县金融讲师团—乡服务站—村信息员”三级教育网络,提升金融知识普及率。完善普惠金融风险补偿机制,提升单户普惠贷款不良率补偿比例,建立“政府+银行+担保”三方分险机制,设置金融机构新增普惠贷款规模年度增长目标。
破除区域金融壁垒,构建“区域金融一盘棋”机制。实践中,区域分割导致金融资源错配、涉农数据平台省际共享率低的问题仍然存在,需以制度创新打破行政藩篱。建立全国性农村产权交易信息平台,制定土地产权类资产的跨省交易规则,探索耕地指标跨省融资和耕地占补平衡指标跨省流转。建设“国家涉农数据中心平台”,整合多元涉农数据,制定数据采集与分类标准,明确省际数据共享率年度目标。设立“跨区域农业金融风险池”,地方政府按GDP比例以财政拨款或专项债券方式出资,与中央财政资金共同建立“跨区域农业金融风险池”,补偿跨省农业基建项目坏账损失,推动农村金融改革区域协同实现“利益捆绑”。
筑牢底线 完善农业金融风险治理
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以风险可控为前提,农业金融风险呈现出隐蔽性、跨界性、传染性等新特征,但当前农业风险管控存在事前管控不足、数据安全保障力度不够、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不健全等问题,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加强涉农资金项目全过程监管”,需构建“监测—防御—救济”全链条风险治理体系,为农业新质生产力筑牢安全屏障。
构建风险监测“天网”系统,打造“空天地”一体化数字监测网络。设立国家农业金融稳定委员会,统筹各部门数据,搭建覆盖多风险因子的实时监测平台,定期更新风险热力图,并负责监控贷款流向,严防“农业贷款非农化”。开发差异化预警模型。针对种植业、养殖业等不同农业特性,设置个性化风险动态监测指标,预警信号通过政务系统直达管理部门。建立分级响应与熔断机制。对一定等级预警区域,暂停发放贷款并启动财政紧急纾困基金,实现风险处置从“事后救火”转向“事前防控”。
强化数据与网络安全,筑牢“数字护城河”。针对农业和农村金融数字化进程中面临的数据泄露、网络攻击等威胁,以及农业物联网存在的高危漏洞、易引发数据泄露的农村金融机构管理漏洞,构建“技术+制度+能力”三维防御体系。强制推行商用密码保护,对敏感数据采用SM9算法加密,密钥实行“分片存储+动态轮换”,按时自动更新。制定《农业数据安全分级指南》行业标准,要求金融机构设立首席数据安全官,提升泄密处罚力度。定期对全国农村金融机构开展网络安全测试,未通过机构暂停数字业务资质,并强制接入国家金融安全态势感知平台,实时监控异常访问行为。
健全消费者权益保护,打造“有温度的金融”。针对农户金融素养低、维权渠道少,导致欺诈销售、过度授信等问题频发的现象,构建“教育—救济—惩戒”立体化保护机制。编制《防骗口诀》《合同避坑指南》等方言版手册在乡村推广宣传。建立“线上+线下”一体化投诉平台,县域设立金融纠纷调解中心,线上开通“农金维权直通车”小程序,24小时响应投诉,引入AI调解员辅助协商,压缩平均处理周期。实施“黑名单+联合惩戒”制度,对诱导农户过度借贷的金融机构,取消农业贴息贷款资格和主要负责人从业资格,通过网络平台公示典型案例,形成震慑效应。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23BJL1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推荐阅读: